專書:
《入鏡丨出境: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》(2014)
《蔡明亮:從電影到當代/藝術》(2013)
編著:
《蔡明亮的十三張臉: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》(2021)
《影像、偶然、非秩序:重探臺灣藝術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2012)
《文學・電影・地景學術研討會成果集》(2011)
學術論文:
〈面對《郊遊》:論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〉,《蔡明亮的十三張臉: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
孔》,2021/01,頁279-312
〈當代華語電影研究的幾種趨勢(兼論跨藝術研究)〉,《華語語系十講》,2020/04,頁161-
186
〈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: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〉,
《藝術學研究》第25期,2019/12,頁189-234
〈アーカイブの眼──台湾ビデオ・アートと植民地の歴史記憶〉,《植民地文化研究》,
2019/07,頁195-206
〈謠言電影〉,《電影理論關鍵詞》,2019/03,頁345-352
“Delayed Plasticity: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of Sinophone Single-
Channel Video Art in the 1980s”, Archival Turn: East Asian Contemporary Art and Taiwan
(1960-1989) Collected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, 2018/09, pp.97-124
〈延遲影形力: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道錄像藝術的政治批判芻議〉,《現代美術學報》第34
期,2017/11,頁65-90
〈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: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《殘響世界》的概念生成與轉化〉,《藝術
學研究》第19期,2016/12,頁105-147
〈臺灣電影的寫實新景框:侯孝賢與蔡明亮的銀幕脈動〉,《新空間.新主體:華語電影研究
的當代視野》,2015/05,頁281-305
〈面對影像: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對於臺灣電影研究分析方法論的啟迪〉,《電影欣賞》(學
術版)第162期,2015/03,頁86-99
〈論臺灣實驗電影簡史:一種擴延式的影像藝術觀點〉,《中國比較文學》第98期,
2015/01,頁56-67
〈讓子彈飛: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《人肉的滋味》之影像藝術實踐〉,《藝術學研究》第15
期,2014/12,頁77-114
〈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:論侯孝賢的《珈琲時光》與《紅氣球》之跨影像性〉,《戲夢時光:
侯孝賢電影的城市、歷史、美學》,2014/12,頁60-77
〈超紀實之眼: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〉,《現代美術學報》第27期,2014/05,頁
77-104
〈塵埃迷濛了你的眼:黃明川、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〉,《藝術學研究》第13期,
2013/12,頁141-183
〈蔡明亮的《臉》,或跨影像性的華語影片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442期,2013/09,頁73-106 〈擴延地景的電影邊界:論蔡明亮從〈不散〉至影像裝置的非/藝術性〉《現代美術學報》第
23期,2012/05,頁27-50
〈「複訪電影」的幽靈效應:論侯孝賢的《珈琲時光》與《紅氣球》與之「跨影像性」〉,
《變遷留轉:視域之徑》,2011/1,頁83-117
〈新電影的窗框景觀,或新台灣電影的銀幕脈動: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形展
示〉,《電影欣賞學刊》第14期,2011/06,頁39-54
〈「複訪電影」的幽靈效應:論侯孝賢的《珈琲時光》與《紅氣球》之「跨影像性」〉,《中
外文學》第431期,2010/12,頁11-45
〈間隔性影像的寓言:論賈克.洪希耶的電影美學命題〉,《文化研究》第10期,2010/06,
頁37-68
〈美術館思想電影所創造之物:從投映至展示的「當代性」〉,《現代美術學報》第19期,
2010/04,頁11-32
〈輕歷史的心靈感應:論台灣「後-新電影」的流體影像〉,《電影欣賞學刊》第142期,
2010/03,頁137-156
〈電影寫實主義的轉向:從巴贊、羅塞里尼的義大利「新寫實主義」到當代亞洲電影(蔡明
亮、賈樟柯、魏拉希沙可)的再創造〉,《電影欣賞學刊》第138期,2009/03,頁137-
160
〈作為影像命題的視聽檔案〉,《文化研究》第6期,2008/06,頁43-80
〈「動物」幽靈〉 ,《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》第82期,2008/04,頁151-164
〈論貝拉・巴拉茲的沉默概念,或緘默影音美學〉,《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》第80期,
2007/04,頁121-136
〈電影如何觸摸?觸碰無法觸碰的《推手》〉,《電影欣賞學刊》第130期,2007/03,頁118-
129
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:
〈重探臺灣影像藝術(3):回魂影像──當錄像藝術重構臺灣電影所創造之物〉(2020-22) 〈重探臺灣影像藝術(2):當代遷移電影的政治批判──重繪另翼聚眾政體小史〉(2018-
20)
〈重探臺灣影像藝術(1):1980-90年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──以王俊傑與袁廣鳴的作品及其
未來性為例〉(2015-18)
〈電影造形性(3):台灣實驗紀錄片的歷史、美學、理論研究──1970-2010年代另類台灣紀
錄片與當代藝術的跨界交會(I)(II) 〉(2013-15)
〈電影造形性(2):重探華語電影的美學研究──以蔡明亮的《臉》及影像裝置為例構建電影
與藝術互涉的理論當代性〉(2011-13)
〈電影造形性(1):「複訪電影」的幽靈效應──論侯孝賢的《珈啡時光》、《紅氣球》與
《電姬館》之「跨影像性」〉(2009-11)
〈21世紀亞洲「新電影」的殊異美學:交錯的寫實性、身體性、影像性──以蔡明亮、魏拉希
沙可與賈璋柯的作品為例〉(2008-09)
〈美術館與電影:影像之旅──以巴黎與台北為例〉(2008-09)
策展:
「共時的星叢:『風車詩社』與跨界域藝術時代」策展人(2019)
「不只是歷史文件:港臺錄像對話1980-90s」策展人(2018)
「啓視錄: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」策展人(2015)
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「紀錄之蝕:影像跨界的交會」策展人(2012)
行政服務經歷: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所長(2015-20)
私立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(2006-07)
學術刊物主編與編委
《藝術評論》主編(2021-)
《中外文學》編輯委員(2020-)
《臺灣美術學刊》副召集人(2018-21)
《電影欣賞學刊》副主編(2010-13)
《藝術觀點ACT》主編(2010-20)
《藝術觀點ACT》召集人(2014-17)
諮詢委員:
關渡美術館諮詢委員(2020-)
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(2017-22)
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(2020-21)
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(2017-19)
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「音像媒體實驗平台」諮詢委員(2019)
臺中國際動畫影展諮詢顧問(2015-20)
評審:
國內外重要影展、文化獎項及當代藝術大獎評審(金馬獎、台新藝術獎、總統文化獎、國家文藝獎、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、臺北美術獎、高雄美術獎、金穗獎、臺北電影節、北京獨立電影節、世安美學奬、東元獎、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計畫、臺灣國際女性影展、嘉義國際紀錄片影展、南方影展、青春影展等)